巧生吉金——源远留长的铜炉文化
中国文化中,将钟鼎彝器统称“吉金”,这源于汉代之前,以“金”指代青铜,而“吉金”自然就是“精纯而美好的青铜”。
自商周而兴的青铜器普遍用于礼仪祭祀和日常起居,焚香习俗更借助青铜文化的发展而日渐博兴。汉唐时期,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或出于祭祀礼仪需要,或为熏陶日常起居和书房环境,普遍采用沉檀龙麝四类香料,制造香氛。用香习俗的普及,更推动了兼具礼器和实用器两大功能的铜香炉的发展。根据陈巧生大师的多年研究,这些金银或青铜材质的香炉当时已成为盛唐宫廷中的必备器物。
宋代制瓷业登峰造极,汝钧官哥定五大瓷系均有瓷香炉传世,这些造型精巧,素洁雅致的瓷香炉更启发了后世工匠,从而在明代将铜炉推向历史的顶峰。
有明一代,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朱瞻基即位,改元宣德,成为明朝第五代皇帝,这就是被后世誉为“太平天子”、“守成之君”的明宣宗,明朝“永宣盛世”的开创人。盛世之下,明宣宗的生活亦充满情趣,其本人的艺术造诣、书画才情更与宋徽宗并称于世。
宣德三年(1428年),暹罗国(今泰国)进贡数万斤精制“风磨铜”,这触动了皇帝改善郊坛、太庙及内廷鼎彝陈设的想法。在此前的几千年里,中国的鼎器多以青铜铸造,由于材料原因,少有灿烂的光泽。
宣宗皇帝颁布圣旨,命工部、礼部主要官员遍查史籍,研究宫中所藏器物,参照皇府内藏的宋五大名窑瓷器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图谱,并由宣宗皇帝亲自审定了117种,包括鼎、炉、鹤、鬲、簋等器物。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等人奉命督办,召集民间顶级铜炉铸造工匠近千人汇集京城,选用金、银、锡、镁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铜料多次精炼,铸造了一批精美绝伦的鼎彝铜器,其中铜香炉约3000件,史称“宣德炉”。除御用外,明宣宗也将其分赐给诸王、臣子,以及京内各郊庙祭坛和各地著名寺院。
陈巧生大师研究宣德炉四十年来,经手的各类古炉超过千鼎,对古代官窑和民窑铜炉多有心得:“御制铜炉色泽晶莹而温润,在中国青铜文化史上,更首次以作色工艺将铜胎外表赋予颜色皮壳。这一工艺开创了铜器作色的先河,令宣德炉可以历数百年依然宝光灿烂,更将铜香炉制作推到了中国历史的巅峰。”
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后,在此后很长一段历史中,都成为中国古代铜炉的通称。由于宣德三年所铸铜炉受到达官贵人的喜爱,在御制“宣德炉”停止铸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批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其中的仿制精品可与原批铜炉真品媲美,且价值不菲。然而,宣德炉铸造技艺自明代起就已逐渐失传,至民国时期,更完全失传。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陈巧生大师凭着对中国传统炉文化的一腔热情和家族三代铜器制作技艺,经过近千次试验,独自挖掘和恢复了数十道传统制炉工艺和原料配方,最终铸成与古代宣德炉毫无二致的当代铜炉——巧生炉。
将近六百年后的今天,宣德炉早已成为明代珍玩的代表,与永宣青花、景泰蓝并称于世;巧生炉也已成为苏工艺术品中的翘楚,与玉雕、缂丝并列苏工绝技。古玩行中,更将“吉金”这一诗意盎然的美称,赋予宣德炉和巧生炉。升腾缥缈的烟气中,沉稳庄重、素洁优雅、宝光内敛的宣德炉夺人眼目。
六百年来,宣德炉备受文人珍爱,更被誉为明代文玩之首。巧生炉也受到当世文玩研究专家的肯定和藏家的认可。
于日常的巾围碳养和盘完摩挲中,历代文人日日体悟着宣德炉所承载的文化历史,体会着古代宣德炉和当世巧生炉所散发的文化力量。
宣德炉——器型周正,线条简洁,端正静雅,沉稳气度——亦如有为君子,无论身处庙堂或隐于闹市,不改本色,坚守正道,力法古礼;
古铜炉——历百年,纵然周身伤痕累累,皮色斑驳不均,更多有伤残,却依然精光内敛,宝气迫人——正如当世英雄人物,历尽磨难,遍体伤痕,却本色依旧,正气凌然,令人尊敬;
巧生炉——日日烟熏,夜夜盘养,终有一日,皮壳润和,渐生光泽,初具宝意——亦如君子为人处事,于日日用心、耐心、诚心的功课中,化铁为针,融冰为泉。
从铜炉中,我们看到历史兴衰,人物成长,文化传承;更得以体会为人之道,处事之法——在得意时,修身养性;在失意时,振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