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宣德炉

  焚香习俗在中国自古有之,达官贵族和文人雅士出于礼仪需要常常用香炉焚香。以陶、瓷、瓦、铁、铜等各类材料制成的香炉在汉代前均已出现。元末明初,随着中国铜器铸造技术的发展和铸铜业的兴盛,铜材取代其他材料,成为香炉铸造的主要材料,并迅速普及。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朱瞻基即位,改元宣德,成为明朝第五代皇帝,这就是被后世誉为“太平天子”、“守成之君”的明宣宗,明朝“永宣盛世”的开创人。盛世之下,明宣宗的生活亦充满情趣,其本人的艺术造诣与宋徽宗并称于世。

  宣德三年(1428年)初,暹罗国(今泰国)进贡数万斤精制“风磨铜”,这触动了皇帝改善郊坛、太庙及内廷鼎彝陈设的想法。在此前的几千年里,中国的鼎器多以青铜铸造,由于材料原因,少有灿烂的光泽。

  宣宗皇帝颁布圣旨,命工部、礼部主要官员遍查史籍,研究宫中所藏器物,参照皇府内藏的柴、汝、官、哥、均、定名窑瓷器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图谱,并由宣宗皇帝亲自审定了117种,包括鼎、炉、鹤、鬲、簋等器物。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等人奉命督办,召集民间顶级铜炉铸造工匠近千人汇集京城,选用金、银、锡、镁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铜料多次精炼,铸造了一批精美绝伦的鼎彝铜器,其中铜香炉约3000件,史称“宣德炉”。根据记载,除御用外,明宣宗也将其分赐给诸王、臣子,以及京内各郊庙祭坛和各地著名寺院。

  御制铜炉色泽晶莹而温润,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更将铜香炉制作推到了中国历史的巅峰。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后,在此后很长一段历史中,都成为中国古代铜炉的通称。由于宣德三年所铸铜炉受到达官贵人的喜爱,在御制“宣德炉”停止铸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批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其中的仿制精品可与原批铜炉真品媲美,且价值不菲。